他是四川省“优秀国企职工”,他是“中国中铁劳动模范”,他是2012年最年轻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就是中铁二局四公司沈阳项目副经理杨国庆——我校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2010届校友。2016年,中铁二局四公司在沈阳成立"杨国庆劳模创新工作室"。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逐梦者
谈起大学生活,杨国庆说他记忆最深刻的,是曾经响彻在学校运动会赛场上的"土木巨人、永争第一、披荆斩棘、改天换地。"的口号。“就算现在想起来,也会让我觉得热血沸腾,因为它提醒着我,当初选择土木工程的初心。”杨国庆告诉记者,当时他跟大多数那个年龄的男生一样,对未来有着澎湃的激情与博大的雄心,之所以选择土木工程专业,只是希望在未来能亲眼见证一座座高楼大厦屹立于祖国的大地之上,一条条道路辐射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不求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伟大的足迹,但求能够留下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脚印,为祖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还谈到,他非常崇拜那些为国家作出过巨大贡献,为祖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前辈们,所以他选择追随前辈们的脚步,选择土木工程专业,选择为人民建造一栋栋让人放心“家"。他曾在海拔4300米的玉树县下拉秀乡连续高负荷工作长达150天,只为能够让牧民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他曾自己带着挖掘机开路,挖了整整三天三夜,硬是在大雪覆盖的山崖边为被困的工人们开辟出了一条生命通道。他曾写了数不清的建筑施工类书籍的读书笔记和工作笔记,一年又一年,一步又一步,他从未忘记自己当初的选择与承诺。他,一直都行走在梦想的路上。
坚韧不拔,平凡岗位的坚守者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发生6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2010年7月,刚刚签约中铁二局四公司的杨国庆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往玉树参加灾后重建,并担任玉树县下拉秀乡工区长,承担玉树灾后重建下拉秀乡农牧民散居住房建设重任——共7个工点、16000㎡牧民住房。众多工作中,年轻的他偏偏执拗的选择了最苦的、最难的那个。玉树灾后重建三年,他便三年无休,每天都忙碌在工地的各个角落,在高海拔、物资运输困难、无电、无水、无通讯、无网络等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苦条件下,牢牢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住的是简易潮湿、低矮狭小、充满牛粪味的帐篷,吃饭是在两个帐篷之间搭上一块彩条布、挡上一块木板、支上一张桌子、放上几把凳子的“餐厅”。当我们南方还在享受秋后暖阳时,玉树地区处处是皑皑白雪,没有了沟壑与交通,再加上工地远离州镇,采买不方便,杨国庆半个月内吃的只能是储存方便的土豆,一点绿色的蔬菜都成了一种奢侈的想法,加上缺氧水烧不开,很多饭菜煮不熟,拉肚子的现象经常发生,不到三个月,他就从一个135斤的小伙子一下子降到了只有107斤。他说,尽管这样,母校的校训与土木精神激励着他,父母给予的教育激励着他……他顽强地坚持着、奋斗着,仅用150天时间就完成了承建任务,让牧民搬入新居过冬。他用无声地坚守,践行着有力的承诺。在杨国庆的心里,每个行业都有它的不易之处,建筑行业尤其如此,而在建筑行业做到一直坚守更是难上加难。但他说,他从不后悔,因为这是他一开始就选好的路,他愿意这样走下去。他热爱这份事业,所以他乐于担负这份责任,愿意为这份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奉献,也甘于为自己的选择而坚守。
学无止境,锲而不舍的创新者
在对待工作和自身的专业素质时,杨国庆都本着精益求精、学无止境的态度,一直保持着在学校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他随身携带着三个笔记本——学习笔记、读书笔记和工作笔记,充分利用好时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在房建施工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6年10月,"杨国庆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杨国庆担任该工作室的组长。虽然工作室成员都比较年轻,也经常出现一些他看似棘手而前辈们看来很简单技术问题,但他充满斗志,带领工作室的成员们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前行。技术总结——《高速、优质完成水泥搅拌桩施一技术总结》、优秀QC课题——《降低低温辐射地面散热管渗透率》、经济比选课题——《三段式止水螺杆的运用》、优秀论文——《低温辐射采暖地面成品保护研究》等等均获得好评。其中《三段式止水螺杆的运用》经济比选课题为项目单项工艺节约18.5%造价,在建筑技术攻关和创新上迈出了一大步。
甘于奉献,平凡工作者中的不凡者
“我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凡的人。”在被问到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理解时,杨国庆不断强调:“新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对我而言,离这个精神要求还有差距。我把工匠精神理解为努力学习、踏实工作、刻苦钻研、拼搏奉献,很多人身上都有这种品质,我也仅仅只是万千平凡工作者之一而已。”在杨国庆的心里,他认为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工作者,他满足于自己所做的,也满足于自己所得的,仅此而已。他每天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满身灰尘,匆忙的穿行在不同的项目工地上。他的生活是那么的平凡,可他的执着,他的坚守,却又是那么的不凡。
(参与报道 张玉环 编/审 肖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