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自2014年我校全面启动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以来,学校上下戮力同心,勇于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改革,紧密围绕“应用转型、产教融合”的发展主线,牢牢把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为学校整体转型发展擎画了蓝图,为开启应用型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奏响了前章。
率先行动掀起综改热潮 高位谋划引领改革大局
2014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2014-2020年)》及一系列制度文件相继出台,乘着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的春风,趁着省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学校立足“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破解难题”的根本出发点,积极响应教育改革大势,认真落实中央、省工作决策部署,迅速启动了我校教育综合改革工作。
建机制,掀热潮。对接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学校迅速成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教学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11个专项改革小组,建立了教育综合改革组织领导体系,实行责任落实、信息报送、调研咨询、学习交流、考核评价和奖励惩处等5项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履责尽责,召开全体会议6次、办公室主任扩大会议4次,汇编《高教信息参考——教育综合改革专刊》3期。根据高教政策变化和工作实际,3次调整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各专项改革任务,持续激发综合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
高站位,深谋划。自本轮教育综合改革启动以来,学校党委、行政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将教育综合改革与应用型一流大学建设深度融合,与“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和实际深度融合,与近年来各领域的改革实践深度融合,与学校常态化工作深度融合。同时,强调制度建设同解决突出问题有机结合、试点探索与改革主线有机结合、革除旧弊与解决新矛盾有机结合、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有机结合,形成总体效应,力求总体效果。学校连续出台的《攀枝花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攀枝花学院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方案》《攀枝花学院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均将“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产教融合为着力点”作为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将改革思维贯穿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现代治理等诸多领域,对接区域发展多点突破、多极共兴、全域小康,推进学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
《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经验做法 |
聚焦关键领域申报省级试点 实施精准发力突破核心环节
2015年起,四川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旨在推动我省教育领域进一步大胆突破、激发活力,努力解决深层次矛盾。我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办公室主任扩大会开展讨论,努力抢抓机遇,积极组织申报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截至目前,我校先后成功申报“专业(群)转型发展改革”、“加强产学研促进成果转化的平台和机制建设”“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向应用型大学整体转型发展” 5项试点。以改革试点为突破,学校谋划了系列改革举措,推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纵深发展。
衔接产业转型趋势,构建专业集群优势。学校积极开展专业(群)转型发展试点实践探索,衔接区域内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对接产业链、创新链,跟踪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动态,构建了攀西战略资源开发、现代制造2025、阳光康养、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与南向开放门户五大专业集群,持续完善以工为主、“钒钛+”“康养+”特色明显的专业结构体系。
|
康养学院开学典礼现场 |
|
钒钛学院成立大会现场 |
依托学校转型改革,扎实推动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学校建立了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不断拓展人力资源配置体系;积极探索校市联动的联合招才引智机制和联合培养机制,加快聚集和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岗位管理、全面提升人事治理能力;推行内部人力资源配置与外部劳动力市场接轨,促进“双师双能”。
建立灵活科研机制,促进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学校制订了《攀枝花学院发放纵向科技项目间接费用绩效支出的实施细则》,在科研工作绩效考核的基础上,按照“重贡献、重实效”的分配原则,对贡献突出的项目组成员给予绩效支出;制订了《攀枝花学院关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和收益分配管理办法》,明确了入园创新创业项目可以享受的资金、场地、税收的支持,以及成果转化收益的85%归成果完成人或团队的规定;制定了《攀枝花学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推进方案》和《攀枝花学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管理办法》,试点延伸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夯实创新创业实训基础;构建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和专门人才培养。
|
校地合作工作座谈会 |
多措并举推进整体转型 凝心聚力书写“奋进之笔”
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涉及复杂而普遍的调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以系统性改革的齐头并进为呼应。长期以来,攀枝花学院党委行政着眼全局,以因势利导的思路、具体而微的方法、切实到位的举措,确保了改革成效集成化、一体化、最大化。
健全党委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学校先后成立攀枝花学院党委工作督查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党委教师工作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院,党委工作机制体制不断完善,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强化,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规范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舆情监测分析。建立和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办法,强化对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的审批和过程监管;建立新闻发布工作实施办法,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和处置制度以及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实施办法,加强舆情监控和管理;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状况调研,结合重要节点、重大事件、重点人群专项分析研判,增强教育引导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定期编辑《舆情参阅》,服务学校改革发展。
|
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现场 |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培养模式深层变革
学校大力推进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引企入教,企业实实在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实施卓越人才计划,开展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办学、产学融合之路,创造性构筑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专业“4阶段4层次” “双元制”以及“2+1+1”等人才培育模式,产教“真融”“真合”,为产业、行业和企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深化人事管理改革,提升大学治理绩效。通过结构转换和权限调整,优化人事资源配置;实施全员竞聘上岗,畅通进退流转渠道,形成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人才管理体系;合同管理促进岗位职责刚性约束与绩效分配弹性激励有机结合,教师队伍职业化发展导向得以树立;优化绩效杠杆,建立完善与岗位聘任相适应的分配制度,突显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
优化流程“放、管、服”,完善制度谋效益。优化财务报销流程,减少审批节点,优化审批范围,创新落实“放管服”改革;完善科研经费报销制度,优化横向课题财务报销办法,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优化缴费模式,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建设,构建财务移动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师生能力。
探索服务方式改革,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实施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对保障服务职能进行归口调整,完善适应学校发展的后勤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后勤保障能力建设工程,出台《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等制度,狠抓依法行政;围绕“人文后勤、诚信后勤、责任后勤、效率后勤”,提升后勤文化品位,营造浓郁的服务育人文化氛围,推动特色后勤服务,为文化后勤“提档加速”;加强校地企合作,打造特色花卉植物培育平台,打造攀西生态校园环境。
转型发展成效彰显 事业发展再添亮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我校依托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主动找准产教融合这一着力点、切入口,以宽阔的胸襟和视野、无畏的责任和担当、果敢的突破和跨越,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应用转型发展的特色之路。
科技创新之花绽放。2014年,学校获得攀西战略资源试验区建设补助资金5000万元,与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合作建成国家级钒钛科技孵化器,全流程实现钒钛产品的研发、试制和检测,我校被列为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转让专利技术16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6项,可实现产值5亿元,依托科技成果新建科技型企业9家。在2018四川科研实力排行榜上, 我校专利总数名列第六,外观专利数量排名第一,实用新型专利数量排名第七。
产教融合成果丰硕。2016年,学校被遴选成为全国100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学校,是四川省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的四所院校之一,获得1.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同年,学校与中兴通讯公司共建了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得到1000 余万建设资金支持。“新工科建设”等7个项目获批教育部2018年第一批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在广州日报发布的2018年应用大学排行榜上,我校位居应用大学排行榜78位、四川省第6位,应用指数TOP100排行榜37位、四川省第2位。
|
首届中兴实验班开班典礼现场 |
转型发展成效彰显。学校坚定不移推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激发了事业发展的前进活力和内生动力,全面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协作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全国首家康养学院、首家国际钒钛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创业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院等学院的创新设立,区域特色鲜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人民网、四川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深度报道,学校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竞争优势显著,彰显了转型发展成效。
改革潮涌两岸阔,创新风劲一帆悬。现今,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在即,学校三十五周年华诞盛事如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坚信在建设应用型一流大学的目标引领下,全校师生必将同心同德,接续奋斗,改革不辍,辉煌再继!
(编/审 郑晋维)